传统的中国书院进行的都是人伦教育,五常八德的教育,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挖掘中华文化遗产,发挥着积极作用,这样的教育应该大力提倡、积极推广。
回到《孟子》5·1,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第一义却只有寥寥数语的着墨?从《孟子》单章研究看,我们如何讲清楚至关重要的孟子第一义?本文紧扣《孟子》5·1,选择若干要点,文史考证与哲学诠释双管齐下,以期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。(《孟子说》卷三《滕文公上》)性善无形影。

且看下面的诠释:孟子所谓瞑眩之药者,欲使之舍其旧习,远法尧、舜也。最近几年来,笔者提出《孟子》单章研究的理念,并成功申报了致力于《孟子》单章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。‘文王封于岐周,绝长继短,方地百里。孟子说‘道一,是把吾人之性与圣人之性比较,而见其无二致,不是空说个‘一。滕南与楚邻,苟有事于楚,一举足即已入其境。
不引《说命》而引《孟子》者,郑不见《古文尚书》故也。《说命》三篇既不是伏生所传的,也不是孔安国所得的,而是梅赜所献的,并且是伪书。声案:以余正四方云云,不类《尚书》之文,盖是子张说武丁求傅说之意,未可遽采入此。
(《四书讲义》卷三四《孟子五·滕文公上·滕文公为世子章》)夫孟子言性善,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。《战国策》卷三《秦一》张仪说秦王条指出:今秦地形断长续短,方数千里,名师数百万。看告子先本作杞柳之说,后遁而为湍水,又遁为生之谓性,其话头有转换,宗旨只一而已。钱基博的《古籍举要》卷三《孟子》指出:孟子道性善,尤重扩充。
从《孟子》5·1单章研究看,性善继善之辨值得回顾并省思。这些说法表明:道一极言古今只有儒家之道,不容二说。

所谓善者,盖以其仁义礼知之所存,由是而发,无人欲之私乱之,则无非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矣。此又是借《易》语移就人分上说,是指四端之发见处言之,而非《易》之本旨也。王夫之的《周易外传》卷五《系辞上传第五章·二》指出:故成之者人也,继之者天人之际也,天则道而已矣。善恶混者,故降善与恶同等,援善入恶,所谓落水拖也。
言者虽知有道性之别,然解此义则泥矣。周公岂欺我哉?对此,我们先分别做两个考证,再进行总体诠释。‘引一言足矣,何至于三言?曰:‘成覸,时人也,其言犹可疑。尽管绝长补短属于当时通言,孟子也是信手拈来,但其目的在于敦促滕文公立下大志,这是不言自明的。
《汉书》卷二五上《郊祀志第五上》指出:后百一十岁,周赧王卒,九鼎入于秦。理由在于:成覸是时人,他说的话尤其可疑。

韦昭曰:非也,其时未得傅说。第一个考证是:有为者亦若是究竟是颜渊之言,还是孟子之言?先看视作孟子之言。
孙奇逢的《四书近指》卷一六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孟子性善章》指出:孟子有功圣门,大段在道性善,所谓扩前圣之未发也。那么,性善性恶之辨涉及流变问题。‘道是总统字,在此处分明指‘性,却不可换做‘性字,亦莫说‘性一故‘道一,直须于‘道上摹神。若信不及,孟子又说个第二节功夫,又只引成覸、颜渊、公明仪三段说话,教人如此发愤,勇猛向前,日用之间,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这里,此外更无别法。天理只是一善字,道一即是善,一字也就不再难解,这是一字可实说。譬如,高攀龙的《就正录·语》指出:朱子谓:‘孟子道性善,是第一义。
性者,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,浑然至善,未尝有恶。其渊源纯粹,可得而名言者,善而已。
在诠释者看来,三子之言不能等量齐观。知理之极,则不为外说所淆。
陈淳较为认可朱熹的观点,还认为孔孟论性一本而来、殊无二致。吾何畏彼哉?颜渊曰:‘舜,何人也?予,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。
公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,故诵周公之言,而叹其不我欺也。从《孟子》5·1单章研究看孟子第一义,如果说性善继善之辨涉及溯源问题。顾麟士谓非世子迂道来见,此不通地理之说。善性字与道字相应,是指理而言。
《盐铁论·执务章》引颜渊曰‘舜,独何人也?回,何人也,亦不连下句。人与尧、舜初无少异,但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。
细究这两种说法,其差异并不在于是否通晓地理,而在事先有无求见孟子之心。四是辛全的《四书说》卷五《孟子说上·滕文公上篇》指出:‘成覸一章,学人宜大书一纸,揭座侧,日夕观诵,自然志气勃然,不让古人。
其言云:今人之性,生而离其朴,离其资,必失而丧之。滕文公从楚国返回宋国,再次便道求见孟子。
因为它扩前圣之未发,所以有功于圣人之门。(《孟子恒解》卷三《滕文公上》)言必称尧、舜者,朱注谓每道性善,必称尧、舜以实之,盖孟子常言人皆可以为尧、舜,圣、愚固无二性也。说孟子第一义与《易传》有关,这是基于源头的追溯。孟子即迎而谓之曰:‘世子疑吾言乎?夫道一而已矣。
故曰‘道一字,即是‘善字。主意止此一句,亦即寸铁杀人的本领,万世理学宗旨。
七是吕留良的《四书讲义》卷三四《孟子五·滕文公上·滕文公为世子章》指出:一边打破疑团,一边便鞭策笃信力行,以见人皆可为处。进入专题: 孟子 孟子第一义 。
接着以问题为纬,归纳了3万字的资料类编。辛全的《四书说》卷五《孟子说上·滕文公上篇》指出:孟子‘性善二字,千古铁案,有功圣道不小。 |